战机编组的核心在于平衡功能性分工与战场适应性。战机通常分为战斗机、轰炸机、支援机三大类,战斗机负责快速精准打击,轰炸机针对重型目标,支援机则提供电子战或维修补给。编组时需根据任务目标动态调整比例,例如高对抗环境中战斗机占比需提升至60%而资源争夺战则需增加支援机比例以维持持续作战能力。技术值强化应优先分配给主力战机的火力与机动模块,确保核心输出单位的生存与效率。
针对敌方舰队特性调整编组是战术关键。若敌方以舰载机为主力,需将护航艇和防空型战机编入前排,利用其特殊对空属性形成拦截网;若敌方侧重巡洋舰等大型单位,则需集中轰炸机与高穿透战机攻击其弱点。侦察机在编组中不可或缺,其提前探知敌方部署的功能能大幅降低战术盲区,建议至少保留2-3艘高速侦察机作为独立编队。动力系统的闪避属性强化可显著提升战机在密集火力下的存活率。
资源采集与长期作战环境要求编组具备自给能力。工程舰与支援机的协同编组能实现资源点高效开采,但需注意单资源点仅允许一艘工程船作业的规则。中型工程舰的载货扩容技术值应优先点满,搭配多功能护卫舰可减少往返频次。在矿区防守时,建议将20%战机编组改为防御型配置,重点强化护甲与维修模块,避免因突发遭遇战导致采集中断。
将战机按速度分级编队,同速单位集中部署可避免阵型脱节,其中突袭型战机建议单独编组用于绕后夹击。曲率航行技术的应用能缩短转移时间,但需通过计划圈提前规划路径。小行星稀疏区仅允许护卫舰与驱逐舰进入,此类区域编组需完全放弃大型战机,转而依赖小型舰载机的灵活特性。
后期大规模战役中,编组需兼顾全局协同与局部爆发。航母编队应搭载混合型舰载机,其中30%为制空战机确保制空权,其余单位按战场需求动态调配。电子战支援机的干扰范围强化能有效压制敌方后排输出,但需配合前排防御型战机吸引火力。技术值重置功能允许针对不同战役快速调整加点方案,建议保留至少2套预设编组模板以应对常规攻防场景。
编组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最小化战损实现战略价值最大化。持续观察战报中的伤害构成与存活时间数据,针对性优化舰船站位与技术点分配。动态战场中不存在万能编组,唯有根据实时情报灵活调整,才能将战机性能转化为实际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