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敌方基地需要合理选择舰船类型,并搭配相应的战术策略。基地作为核心建筑,通常具备较强的防御能力,因此需要针对性配置舰队。战列巡洋舰和航空母舰是攻击基地的主力舰种,战列巡洋舰凭借高火力和厚重装甲能承受基地防御火力的反击,而航空母舰则依靠舰载机进行持续输出,避免直接暴露在基地火力范围内。巡洋舰和驱逐舰可作为辅助力量,提供火力支援或承担部分防御职责。
战列巡洋舰中,新君士坦丁大帝级综合战列巡洋舰和乌拉诺斯之矛级重型战列巡洋舰是攻击基地的优选。前者拥有极高的对舰火力,能快速摧毁基地防御设施;后者则以高防御著称,适合作为前排吸收伤害。航空母舰方面,太阳鲸级和CV3000级具备较大的舰载机容量,可搭载轰炸机或强击机,对基地进行持续打击。若缺乏超主力舰,也可使用高性价比的巡洋舰如艾奥级或光锥级,搭配护航艇增强生存能力。
舰载机和护航艇在攻击基地时同样关键。维塔斯-B010轰炸机凭借能量伤害炸弹能有效破坏大型目标,而林鸮A100联合攻击机则兼具对空和对舰能力,可应对基地的防御机库。护航艇如星云追逐者或CV-M011型能提供额外火力支援,但需注意其生存能力较弱,需配合主力舰行动。工程舰虽不直接参与战斗,但可在占领后快速修复前哨站,巩固战果。
首先派遣高速侦查舰探测防御布局,随后由战列巡洋舰或重型巡洋舰吸引火力,航母编队从侧翼输出。若敌方基地护盾未生效,可集中火力快速突破;若护盾已激活,则需消耗其耐久后再发起总攻。联盟作战时,可协调多支舰队同时进攻不同防御节点,分散守军火力。
超主力舰虽强但造价高昂,需确保资源储备充足;中小型舰船可弥补数量劣势,但需避免过度消耗。实战中还需根据敌方防御强度灵活调整编队,例如针对防空薄弱的基地可增加舰载机比例,而对高火力基地则应优先强化前排防御。合理运用封锁与增援机制,也能进一步提升进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