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掠舰队通常出现在星系的边缘区域,这是搜寻行动的首要线索。在开始搜寻前,必须确保已解锁对应星区的科研等级,否则无法进入目标区域。科研等级提升后,可获得探索型巡洋舰的蓝图,这种舰船具备高速移动能力,适合执行远程侦察任务。建造完成后,需为其设置巡航任务,指定前往偏远的星系边缘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可能遭遇敌方拦截,因此需要合理配置舰队阵型,将防御型舰船置于前排吸收伤害,输出型舰船则在后排进行火力压制。
搜寻私掠舰队需要依靠雷达系统的精确扫描。当巡洋舰抵达目标星区后,应开启全频段扫描模式,特别注意雷达上出现的提琴状或宝箱状信号标记,这些特殊图标往往预示着私掠者据点的存在。发现可疑信号后,应立即派遣侦察舰队前往确认,避免打草惊蛇。确认目标性质时,需保持安全距离观察其活动规律,记录舰船数量、型号及巡逻路线。私掠者据点通常有固定防御工事和巡逻舰队,贸然进攻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确定目标为私掠者据点后,需要组织专门的攻击舰队。巡洋舰队虽然机动性强,但火力不足以摧毁据点防御,必须从基地调遣战列舰或航母等重型舰船。舰队编组时应注意兵种搭配,前排配置高护甲单位吸引火力,中后排部署导弹驱逐舰和轰炸机进行持续输出。进攻时应优先打击据点的武器系统,瘫痪其反击能力。可以采用多舰队协同战术,主攻舰队正面压制,侧翼舰队进行包抄,形成交叉火力网。
成功摧毁据点后不应立即撤离,要继续在周边星区展开拉网式搜索。私掠者往往在相邻区域建立多个据点,形成互相支援的网络体系。持续搜索能发现更多目标,通过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可获取大量升级材料和稀有蓝图。搜索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实力,及时撤回受损舰船进行维修,避免因持续作战导致舰队整体战力下降。同时要建立前哨基地作为补给点,缩短舰队的往返时间。
私掠者据点可能隐藏在星云带或小行星群中,需要仔细排查每个可疑信号。建议建立系统的搜索路线,采用网格化分区扫描方式,确保不遗漏任何潜在目标。随着搜索范围的扩大,可能会发现更高级别的私掠者据点,这时需要重新评估舰队实力,必要时进行战术调整。保持舰队机动性和火力输出的平衡,是持续高效搜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