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艇作为舰队中灵活多变的防御单位,主要任务是保护母舰和运输舰等核心目标。在编队时,我们需要根据护航艇的功能特性来合理分配位置。前排通常放置高血量和防御力的护航艇,比如守护艇,它们能吸引敌方火力;中排选择攻防兼备的型号,兼顾输出和掩护;后排则配置高伤害的打击型护航艇,比如肯特艇,快速击破敌方防线。这种前后搭配的方式能有效提升整体生存和输出能力。
护航艇的选择需要结合实战需求灵活调整。面对敌方高输出舰队时,可以增加前排的防御型护航艇数量,比如多配置守护艇;如果对手以防御为主,则加强中后排的输出型护航艇,比如蜂巢守卫者或星云追逐者脉冲型。不同型号的护航艇在战斗中表现各异,比如蜂巢守卫者的重型鱼雷单发伤害极高,而CV-T800脉冲炮艇则擅长对空作战。根据敌方阵容调整编组是取胜的关键。
编队时别忘了关注护航艇的加点策略。比如CV-T800脉冲炮艇在搭载锁定加成的载具时,优先点满冷却和伤害强化;而蜂巢守卫者则建议强化鱼雷系统的暴击和命中。合理的加点能最大化护航艇的战斗力,尤其是对空或对舰的特化配置。装甲薄弱的护航艇可以搭配闪避或隐身涂层提升生存率,但无需浪费技能点在血量上,因为它们的定位更偏向功能性而非硬扛伤害。
实战中,护航艇需要依托航母或载机驱逐舰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它们的护甲普遍较低,单独作战容易被集火消灭,因此建议用航母搭载并配合主力舰队行动。编队完成后,多观察战斗回放,根据战损和输出数据微调位置或型号。比如发现后排护航艇过早被击毁时,可以适当增加中排的掩护力量,或者替换为更高闪避的型号。
最后护航艇编组没有固定答案,需要根据战场动态和对手特点不断优化。多尝试不同组合,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能在这个充满策略的星际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